瀏覽人數
8,619,066
2013
05
月號論壇主題
從「我是歌手」看華人流行文化的交盪與影響
歌手選秀文化在香港
賈選凝/文化評論者、影評人、媒體工作者(香港)
當《我是歌手》這檔「歌手對決真人秀」紅透大陸與台灣、在台更引發了「濫用新聞頻道」(因有新聞頻道對決賽變相直播)之爭時,我們會發現,香港對於這場兩岸討論得沸沸揚揚的歌唱選秀節目,相對顯得沉默。Facebook上的港人,不會像大陸微博上的網民那樣,每周五晚全民「洗版」;香港社會也不會像台灣那麼關注這節目——大人物如龍應台、蘇貞昌都有話可講。《我是歌手》在港的流行程度,與陸台不可同日而語的原因,或許可以從地緣文化、歌唱選秀文化等方面去理解。
中港台三地,在社會秩序、法治文化等公共價值觀層面,港台之間更有默契,但從語言和由歷史原因締結下的情感認同層面,大陸與台灣則更「同根同源」。台灣流行音樂對大陸的啓蒙意義自不必說,大陸樂迷因鄧麗君而懂得了「流行歌曲」,因羅大佑而懂得了「民謠」。同樣的語言創造了情感表述上的親近回憶,所以當《我是歌手》打出懷舊牌時,齊秦、辛曉琪能輕而易舉牽動大陸觀眾的共鳴。而到了中後段,當楊宗緯、林志炫等台灣歌手佔據半壁江山後,整個節目對兩岸而言,更有種「天涯共此時」的共同期待與參與感——這份設身處地的代入感受,香港觀眾難以體會,一方面是舞台上熱火朝天的爭逐中,並無香港歌手,二來最能令港人感到共鳴的廣東歌曲,出現的幾率並不高。然而這場「後選秀時代」的「華語流行曲」大聯歡裡,究竟有否香港的一席之地?
當黃貫中的一支《海闊天空》,讓人們追憶起那個香港音樂最高產高質的年代而倍感唏噓時,不妨仔細看看《我是歌手》的幕後樂隊——由香港首屈一指的音樂人梁翹柏擔任音樂總監,他負責了節目中六成歌曲的改編,而他的音樂團隊中,更有單立文、黃仲賢等香港搖滾樂界大牌以及香港作曲才女黃丹儀。這些香港樂壇的幕後推手,恰恰也是《我是歌手》幕後的核心資源。香港音樂團隊在整個產業中佔據的份量不言而喻。
但相比國語流行樂市場的龐大份額,粵語流行樂市場的疲軟又是不爭事實。四大頒獎禮儼然例行功課,好歌難求新人又難出頭。而歌唱選秀節目作為選拔新人的一種平台,在港的熱度也遠不及陸、台兩地。這首先由於主導電視收視率的本土節目從來都是劇集而非綜藝——香港的綜藝節目從製作到互動,都不及台灣與大陸成熟。具體到歌唱選秀,無線的《超級巨聲》和亞視的《亞洲星光大道》,如果與同期台灣的《超級星光大道》對比,便相當明顯。
從2009年開始舉辦的《超級巨聲》,延續了三屆後不了了之。節目剛一推出時,打明星牌引收視的策略反而分薄了選手所獲得的關注,而在賽制相仿的《超級星光大道》,由於選手個人特質和歌唱風格的多元化,同樣由明星擔綱作評委,卻不容易出現類似情況。其後暴露出的更大問題,則是作為一檔本土歌唱選秀,廣東歌卻備受冷落——為數不多唱廣東歌的選手,也只局限於選擇Beyond、張學友的老歌。不但國語歌與英文歌大行其道,區外選手的整體唱功也優於本地選手,再加之欠缺具有長效吸引力的競賽機制,整個節目到最後給人感覺便是很不專業、更像娛樂節目而非有技術看點的「歌唱選秀」。
相比之下,同期的競爭對手《亞洲星光大道》,從賽制設置到評審環節都更專業、細緻,並邀請大陸和台灣同類選秀節目的選手踢館,賽程中有更多看點。而從選拔新人的意義而言,兩檔節目雖然都選出了一些新秀——像是前者挖掘出的羅力威,或是從後者脫穎而出的許廷鏗、林欣彤,入行後都相繼發片並為劇集電影演唱主題曲,但短期內還難以獨當一面、接班前人,因而目前香港樂壇給人的感覺,仍是在吃大牌歌手的「老本」,新血歌手的全面換代很難實現。
香港空間逼仄,好處則是那道實現夢想的「天梯」也沒那麼令人翹首仰望——事實上,歌唱選秀節目在香港所承擔的「明星夢」功能,遠遠低於大陸。畢竟香港很小,懷揣著從「草根」變為歌星之夢的人相對也少。細追一層自然因為港人務實接地,即使參加歌唱選秀,也更清醒於入行出道只不過是選擇了一份職業,而對比大陸,從近十年前的「超女」「快男」開始,一系列歌手選秀節目便有「造夢」的傳統,將從「草根」到巨星的身份轉變作為最大賣點。而港人對「選秀成名」的淡漠態度,令本土(唯二)的兩家電視台幾乎不可能造出歌手「神話」——《超級巨聲》和《亞洲星光大道》,一個暫停另一個轉型成了舞蹈大賽。一方面,這或許會影響電視台舉辦選秀比賽的積極性、減少一條新人進入產業刺激本土樂壇生命力的路徑,但另一方面,對「平民造星」的冷感,也使得香港流行音樂產業的面目始終沒有太多夢想的肥皂泡,而更落實於離專業的、實質性的運轉與操作。
不過大陸的綜藝歌唱比賽經過十年嬗變,也正因人們看膩了「造星」神話,才會有《我是歌手》引進海外節目版權所實踐的「去神話」——將明星還原為歌手的逆向操作。雖然賣點同樣是「追夢」,但主體從「草根」轉換成在行業裏摸爬滾打多年的專業歌手後,顯然同樣能滿足平民聯歡的心理需求。至少《我是歌手》的確讓不少港人重新為林志炫的《煙花易冷》而驚豔,無線電視也因這檔節目而生出靈感,打算重新激活暫停了近三年的《超級巨聲》,將其打造為港版《我是歌手》:《超級巨聲4》之「星夢傳奇」,預計七月開鑼,更有可能由港人來全民公投,盡顯香港特質。至於這節目制作出來最終能否引動高收視,就暫時不得而知——不過看看目前每周日下午在香港電視播放的節目中,大陸去年那檔當紅選秀《中國好聲音》就收視頗佳。誰說港人不愛看歌唱選秀呢?
End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賈選凝/文化評論者、影評人、媒體工作者(香港)
香港文化評論人、影評人、媒體工作者
香港藝術發展局「ADC藝評獎」冠軍(2013)
香港城市大學「城市文學創作獎2011」文化與藝術評論組 冠軍
《南方都市報》「華語電影傳媒大獎」評委
擅長文化評論、時評及雜文寫作
學歷:香港中文大學 理學碩士 (主修新媒體,2010)
北京電影學院 文學學士(主修影視文化與傳播,2009)
主要經歷:
專欄寫作
《亞洲週刊》「文化凝視」(文化評論)
《南方都市報》(影評)
《號外》(影評)
媒體寫作
香港《信報》都市情感專欄「心經」 2011.07-2011.11
香港《信報》短篇小說專欄「故事人生」 2012.01-2012.10
《南方都市報》「粵港早茶」
《信睿》雜誌
代表文章
《春嬌志明的中國想像》(《亞洲週刊》)
《當談論自由時,我們在談什麽》(《信睿》)
《那麼遠,這麼近——台灣文化在大陸》(財新《中國改革》)
《規訓之外 理想未滿──婁燁與「理想主義」的十年之戀》(城市文學獎獲獎評論)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