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503,393
2016
10
月號論壇主題
從兩岸角度看G20
全球化2.0、G2時代的G20,與聯合國2.0
包淳亮/中國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台灣)
國際社會與市民社會不同,更接近「無政府狀態」,許多權力關係的運作接近「叢林法則」。但是全球化並非僅是膚淺的跨國貿易與投資往來,而且受到科技進展的推動,通訊與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也將分裂的國家、社會更密切的綑綁在一起,「世界政府」因此是一個長期的發展趨勢。雖然出現歐盟整合停滯倒退、美國排外民粹主義風潮,但這些都只是波浪運動的一個向下的波谷,而以中國為主力的新一波全球化推動力量不僅以經聲勢浩大,而且已經提出了「一帶一路」的建設戰略,相關國家也一個一個上車了。

我們眼前的全球化,因此已經不是冷戰結束後,以美國利益為中心的全球化,而是推動力量與利益訴求更多元的全球化,也可以稱為「全球化2.0」(Globalization 2.0)。只不過這個新的全球化,也與全球政治的「G2」時代重疊。

5年前 Ian Bremmer 與 Nouriel Roubini 在「外交事務」提出 G20 的世界,其實也就是「G-Zero World」,但當時中國國內生產毛額(GDP)還只與日本相當,現在中國的名目GDP已經超過10萬億美元,並極有可能在5年內超過美國。事實上,國際貨幣基金(IMF)聲稱,以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中國GDP已在2014年超過美國。美中兩強並立、其他大國的國力與國際地位相形見絀,是當代的基本現實之一。

許多人、包括中國領導人,都稱美中之間要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但這並不容易。如同金融時報首席外交評論員拉赫曼(Gideon Rachman)在新著《東方化:亞洲世紀的戰爭與和平》中提到的,在2014年5月歐巴馬訪問東京時,確認美日安保條約的涵蓋範圍包括釣魚島,美國「總統的親近幕僚」就說「這是對中國比中指」;兩國關係目前「八成是競爭,只有二成是合作」。

但是兩國不是只有針鋒相對,軍備競賽;在更大程度上,美中之間是領導權威的競賽。他們得向全球提出願景、呈現領導力,藉此鞏固盟邦、爭奪友誼。美國在這方面遙遙領先,但是從近期美國特朗普現象的出現,以及不可遏抑的戰略收縮建議中,人們可以看到由於經濟基礎的限制,美國的領導似乎有心無力。美國幾乎在二十國集團(G20)杭州峰會中消音,但是中國也尚無力「一錘定音」,因此這個世界呈現出群龍無首的混亂形勢。

饒是如此,從沙烏地阿拉伯副王儲以及加拿大總理特魯道在峰會之前先期訪中,分別提出阿美石油也在中國上市的建議,以及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的橄欖枝,也可以看出「全球化2.0」正在繼續發生之中,不會因為某些國家的不情不願就停滯不前。G20是這個過程中的一次全球主要國家領導人的聚會,然後有寮國的「東亞峰會」,未來每年也將繼續著一次一次的聚會,並見證一次一次的「全球化2.0」,也就是美國與西方聲音漸小、中國與其他國家聲音漸大的全球化的凱歌前進。

在此過程中,美國「至尊」領導地位不可能毫不動搖,美國雖然可能、卻又不能以損人不利己的外交政策,企圖破壞各國的利益。去年亞投行成立之前,美國試圖拆台,就被歐洲各國抵制。未來美國應該、也只能尋求各國共同領導、各國共同富裕的外交,否則「失民心者失天下」,其領導地位只會加速淪喪。

在此過程中,全球治理機制也將面臨組織與任務調整。國際貨幣基金總裁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就曾指出,按照組織章程,國際貨幣基金總部設在份額最大的國家,因此不能排除隨著中國經濟實力上升,總部由華府遷至北京的可能性。
許多國際組織都愈來愈配合中國全球治理的企圖,例如世界銀行先後任命林毅夫、揚少林為副行長,此外還有國際民航組織秘書長柳芳,國際電聯秘書長趙厚麟,國際標准化組織主席張曉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副總裁朱民,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陳馮富珍等等,中國已經逐漸可以利用各種國際機構擴大自己在全球的影響。

不久前閉幕的G20只是國際治理機制中,一個並非特別重要的非正式組織。美國傳統基金會的羅伯斯(James Roberts)就在其撰寫的報告《2017年全球經濟自由議程》中表示,既然美國很難從G20 的夥伴國家學到什麼,還不如退出其領導峰會。他認為美國應淡化 G20 的地位,而將 G7 擴大,使之包含更多以市場為基礎的民主國家。與此相反,也有人提出要擴大G20為G30,而中國學者鞠建東、余心玎則提出以美國、中國與德國做為美洲、東亞、歐洲代表的 G3 體制,以高效推動全球治理。

這些機制大體上都沒有台灣的份。在可見未來,最高層的國際治理機構,領導權將繼續掌握在美、歐、中三方的手中,印度、巴西、日本等扮演插花角色。雖然台灣人林毅夫曾任世界銀行副行長,堪稱「台灣之光」,但是台灣甚至不讓他回來。台灣如果沒有擺正自己的位置,抱著對大陸的敵意不放,還想要加入聯合國、國際民航組織、世界衛生組織等等,恐怕最後只能「回家吃自己」。

不過全球化2.0的世界必將超越G2時代,呼籲更多的全球治理。未來的「世界政府」終將立足於「世界公民社會」,因此超越「國際組織」,超越「主權」。歐洲整合經驗、歐洲議會的運作,還是有其可供參考之處。由此來說,人們可以期望在以國家為單位的聯合國大會之外,出現以相當比例人口作為選區劃分依據的聯合國「人民代表大會」,形成「聯合國2.0」。這種世界的人民代表大會,只有在世界各國的人均所得相對接近時才可能出現,而全球共同發展正是全球化2.0的目標。

展望新時代,非正式的G20會議的發展,將為更為正式的聯合國的改革提供柴火;聯合國的改革,也應當要更具民主性、也更具效能,以通向世界政府。這種轉變過程中,將可能出現仍在很大程度上保存了國家角色的「聯合國2.0」。思路一變天地寬,主動追求、推動於更具有正當性、普世性的國際治理方案「聯合國2.0」,比起執著於聯合國的主權象徵,更有利於台灣,或者也能讓台灣跳脫主權糾葛,在長遠未來為台灣人的全球連結打開新的一扇窗。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包淳亮/中國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台灣)
現職 中國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學歷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