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483,546
2016
09
月號論壇主題
談蔡英文的南向政策
亞太安全視角下的新南向政策
劉復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台灣)
2016年7月12日國際常設仲裁庭公布了中菲南海仲裁案的裁決,對於中國大陸長期所主張的U型線、歷史性權利、南沙群島的島嶼地位、和在U型線內執法與探採資源的強勢作為做出否定的裁決。大陸方面堅持不接受、不承認、不參與、不執行裁決的立場,這份裁決也直接衝擊到台灣的南海政策基礎,蔡英文政府立即以不接受和聲稱其對我國完全不具有法律拘束力做出回應。這在兩岸間很湊巧的形成立場一致的政策動作,也在兩岸間產生一種微妙的樂觀期待,期待運用南海仲裁裁決後產生兩岸共同利益的契機,能夠創造出改善兩岸關係的良性互動。但在台灣內部主張台獨人士卻反而積極表態要切割兩岸的南海政策,以免被外界視為與大陸同步,故主張要揚棄傳統的南海政策主張,以此換取美國的認可和東南亞國家的邦誼。

8月16日蔡英文總統召集「對外經貿戰略會談」,在會中通過「新南向政策」政策綱領,揭示政策理念與政策目標。公布政策綱領最重要的目的是昭告各方新南向的可能路徑,以及對東南亞和南亞國家傳達政策合作的意向。各界已經針對政策綱領空洞的目標和難以達成的政策盲點提出批評與提醒,畢竟推動國家戰略層次的政策不應只在低層次的問題上打轉。雖然綱領當中所著重的仍以推動功能性合作為主,一般的理解也同樣朝著經貿、文化等領域討論新南向的機會;但卻極少從區域安全角度和國家戰略層次思考,完全缺乏論述此時此刻台灣推動新南向政策的關鍵因素和戰略目標,對於區域安全和兩岸關係的意涵,以及可能對台灣發展的重要意義。

推動新南向政策應該是為了爭取更大的國家利益,絕對不應該是為了與大陸劃清界線相互對立而為。儘管綱領中所提在適當時機願與大陸進行協商合作,希望促使新南向與兩岸關係形成相輔相成之效;但在現實中,對於政治基本立場上,兩岸迄今還難達成共識,如何跨越政治難題直接進入新南向領域促成合作?眼前似乎見不到可行之道,也沒有將台灣置於亞太區域的發展平台上,這種訴求不免流於一廂情願。
 
在南海爭端中以退讓促進合作?

正當南海爭端在仲裁裁決之後產生微妙氛圍之際,影響到區域安全的穩定性,周邊國家固然都支持以國際法和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為解決爭端的基礎,但卻在中國大陸堅持不接受、不執行情況下,南海的現況並未依據裁決結果產生任何實質變動。而台灣也堅定拒絕不接受裁決情形下,欲推動新南向政策如何繞過南海爭端與東南亞國家間的主權矛盾性?在公開揭示的新南向政策綱領中完全沒有提起南海爭端,也沒有表述明確立場。所以,在缺乏正式外交關係前提下,我國與東南亞國家在新南向與南海爭端上,似乎是利益相互矛盾的。

在政治現實中,蔡英文政府已經在裁決出來後的激憤中,慢慢的調整立場,透過國安會議決定「微調」南海立場,為了結合一向所主張遵從國際法和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範的基本立場,試圖捨棄「U型線」和「固有疆域」等相關歷史性權利的主權所有論述,對於傳統的南海政策顯然已有退縮的傾向。當然這種作法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作出切割與大陸南海政策的相關性,從而導向分離兩岸關係的意圖,這卻是碰觸北京的紅線;在南海爭端中,政策意圖很明顯是採取疏離而非親近大陸。由於當前整個亞太安全形勢都與大陸在南海的作為有直接關聯性,而最重要的是台灣的南海政策和新南向不僅僅與東南亞國家有直接的關係,更是受到兩岸關係互動的影響。

因此,蔡政府南海政策立場的微調,切割與大陸在南海的關聯性,試圖撇清台灣與U型線沒有關係的動作,是否就能贏得東南亞國家的尊重與友誼?是否在南海主權爭端上自動退一步便會贏得推進新南向的機會?事實上,這種政策上的假設過於天真,殊不知國際政治現實面有二重大障礙:第一、東南亞南海聲索國對於主權爭端向來都是持寸步不退讓立場,對於重疊主權的爭端區早就各自有所主張,如果台灣持退縮立場與南海爭端切割,反而完全將自己邊緣化;第二、東協國家甚至印度等南亞國家,都密切注意兩岸關係的變化來衡量發展與台灣的雙邊關係,如果台灣主動切割引起兩岸的緊張,這將對推動新南向產生極為負面的壓力,兩岸關係緩和的紅利不再存在,這些國家回應新南向的空間就會大幅縮減。

大陸的國力已經在過去十年間大幅躍進,任何與台灣發展雙邊關係的國家都越來越會受到當事國與大陸雙邊關係互動的牽制。當前中國與東協國家已經形成東協加一的自由貿易區,大部分東協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都是中國大陸,顯示大陸與東南亞國家的各個層面關係密切。原先除了菲律賓之外,其他東協國家都不想因為南海爭端衝擊而影響與大陸的關係,所以在歷次東協外長會議和高峰會上,東協都無法形成對南海的共識直接批判大陸。但菲律賓新總統杜特帝在六月底就任後,也思考要與大陸進行外交談判,不願讓雙方在南海的矛盾持續下去衝擊到整體的國家利益。整體而言,東協的外交仍舊是循著與大陸進行政經合作的導向發展。

因此,我國推動新南向政策絕無法繞過大陸因素的存在,尤其是當前亞太安全的核心聚焦在大陸與東協在南海的爭端以及中美在南海的博弈,而在南海仲裁案裁決後,區域安全形勢緊繃,東協各國與大陸關係正處在微妙之際,各國都不願意過度刺激影響雙邊關係,進或退,形勢上相當不利於台灣。嚴肅評估蔡政府用南海主權立場的退讓,不但無法贏得東協國家任何的尊重,反而使東協國家可自此去除掉台灣在南海爭端中的存在性,將使台灣的角色更加邊緣化,造成國家利益的重大損失,也會對兩岸關係產生嚴重衝擊。
 
新南向達標的核心在兩岸政治

最近在區域裡聽聞美國智庫專家指出美國在南海問題上不會顧及台灣的角色,甚至會約制台灣,東協國家也在南海問題上從沒考慮到台灣的角色。台灣內部似乎絕少聽到這種政治現實的討論,因為在許多區域多邊場合都沒有參與機會,欠缺對於主流討論的理解以及對政治現實的掌握,更遑論要如何因應了。新南向的規劃就是錯置在一個沒有爭端、區域已經和平穩定背景下之假設,尤其是當前中美之間的南海博弈,以及大陸與東協之間的微妙互動,都是亞太安全緊繃的主要結構因素。根據這種相互對抗又合作的微妙性來看,大多數東協國家都要看北京的臉色來決定與台灣的合作範圍,如果台灣自己選邊站,將會使得新南向難以竟其功。現實中,台灣的新南向努力勢必建構在有利的亞太安全結構下,而不應只是刻意迴避掉最關鍵、最困難的環節,那就是兩岸關係的緩和與穩定發展。不管願不願意,台灣都需要理解大陸對於東協國家以及南亞國家的實質影響力,因為這些都將直接投射到新南向的執行成敗上。

新南向政策固然有較全面性的規劃與安排,但多屬於功能性層次,經貿、商務、文化、科技、教育、學術等等。特別是目前新南向政策綱領著眼的重點是要稀釋掉台灣經濟對大陸市場的依賴程度,儘管政府特別強調不是分散台商過度集中大陸市場的努力,而是內需市場的延伸。不過,單從經濟面上來看新南向執行起來就是困難重重,由於政策本身也無法強迫產業界完全配合執行轉移投資到東南亞,而欠缺與東協相關國家協商簽署保障台商權益的協議,將會是推動新南向的障礙之一。尤其是台灣對外經濟發展的關鍵在於打通兩岸市場,民進黨政府並未有因應大陸的良策,單純迴避的結果反而封閉台灣的出路,減低台灣的對外機會,挫傷台灣經濟的動力與實力。
 
突出台灣主動性爭取新南向路徑

蔡政府推出新南向的時機,恰逢大陸向東南亞與南亞力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以及東協強化推動境內相互連結的總計畫(Master Plan on ASEAN Connectivity)之際。在戰略層次上,突出台灣新南向的優勢並連結到區域內的重大經濟建設計畫,採取主動性促成相輔相成之效,才能不被區域排斥,才能創造出外交上的效益。然而,更重要的是必須要認清台灣微妙的角色,以及兩岸關係在外交上的微妙性。

由於亞太安全結構對區域外交形勢的約制,在此前提下,推進新南向將深受區域外交以及兩岸關係的影響。南海仲裁裁決後的區域外交中,政府應當審慎堅定固有的立場,贏取兩岸關係的紅利,更有助於推動新南向的成功。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劉復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台灣)
劉復國目前為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美歐研究所研究員、國立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暨社會科學院亞太研究博士英語學程(IDAS)教授、並擔任國立政治大學安全研究中心執行長、以及「戰略安全研析」月刊主編和Strategic Vision英文雙月刊主編。

劉教授曾任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美歐研究所所長、外交部研究設計委員會主任委員、行政院大陸委員會諮詢委員,國防部國防報告書與四年期國防總檢諮詢顧問、並曾擔任澳門大學政府既公共行政系客座教授、中國南海研究院客座研究員、美國布魯金斯研究院客座研究員、美國喬治城大學外交學院訪問學者、日本青山學院大學擔任客座研究員。

劉教授參與亞太區域安全第二軌道外交並與區域相關國家智庫建立密切網絡,主要研究領域涵蓋亞太安全、美國亞洲政策、亞洲區域主義、兩岸和平發展進程、南海問題、台灣安全與外交政策。劉教授獲英國赫爾大學政治學博士。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