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期數
瀏覽人數
8,605,671
設為首頁
帳號
密碼
登入
2016
年
03
月號論壇主題
兩岸四地新世代如何看待台灣政治新局及兩岸關係
期數選單
困境中的香港本土呼聲──台灣「第三勢力」的啟示
周澄/專欄作家 (香港)
回上一頁
截稿之際,香港近年最具象徵意義的一場選舉正式結束。泛民主要政黨「公民黨」代表、律師楊岳橋於立法會新界東地區補選中以一萬票險勝,保住泛民在立法會的關鍵一席;但這次補選最重要的看頭,卻是「本土民主前線」代表梁天琦首次參選便成功獲逾六萬票(約15%得票率)支持,「本土派」在香港政壇有分庭抗禮的鼎足之勢,若能在九月立法會選舉再下一城,相信有機會一破傳統泛民主派主導議會反對力量的局面。這意味泛民主派各政黨亟需革新領導、重整路線,盡力鞏固並爭取支持者,說改朝換代絕不為過;同時,擔當中共代理人的建制派也明白到「本土派」實力不容小覷,抹黑其支持者為激進「廢青」的慣用技倆再不奏效,可以預期有組織的種票動員、以至種種籠絡人心的地區福利活動,將會大規模出現。
不過,所謂「本土派」力量組織鬆散、未成陣營,亦時有分歧、各懷盤算,今次的補選成績雖算是「雨傘運動」後市民對傳統泛民失去信任、支持議會革新的明證,但其中有多少是歸功於梁天琦個人的議政能力與正面形象,仍然有待進一步分析。觀望九月大選形勢是言之尚早,然而可以肯定的是,一個由光譜定位各異的社會運動組織、自發組黨參政的「第三勢力」,已然成形:除了「本土民主前線」這類旗幟鮮明以激烈行動爭取本土利益的團體,也有在去年區選初露鋒芒的本土力量,這群「政治素人」較投入地區工作,形象相對溫和,因而被某些激進本土派人士稱作「新泛民」;本土陣營冒起以外,民主運動中堅「學民思潮」亦於近日部署籌組新政黨參政,推動香港自決公投。
香港政壇「第三勢力」的崛起、其明言或暗示的「港獨」立場,令不少港人聯想到台灣多個與公民社會關係密切的新政團的湧現,特別是「時代力量」在今年立委選舉的成功。港人隔岸為林昶佐在立法院高呼「台獨」而鼓掌,呼應的是兩岸頑抗中共進逼、力爭命運自決的求變之聲。但台灣本土化運動經驗影響深遠,其公民社會之成熟及多元,與香港不可同日而語。台獨不等同仇中,強調本土利益,可以與支持具左翼色彩的社會願景並行不悖;台灣人的族群認同,同樣包含進步開放的文化史觀。
當然,港台兩地社會又有太多不可比之處,難以一概而論。但台灣「第三勢力」對香港更重要的啟示,也許正正在於這些新黨派開放全民參與、與進步改革力量結盟的視野;單是民進黨走向執政路上歷經過的基本教義派論爭,已夠觀照今天香港網絡上各種對「左膠」、「港豬」與「熱狗」的口誅筆伐。香港的民主運動要走下去,責不只在泛民與傳統社運組織,而是新世代有沒有拓展進步力量的政治光譜、尋求對話與合作的決心。對我來說,梁天琦與楊岳橋在今次補選展現的君子之爭,象徵的也是這種求同存異的可能。
本土派在香港的冒起,是歷史的必然,但時代的更替,不一定是壁壘分明的路線之爭,而是破與立的辯證。每個時代皆有其進步與局限,沒人能獨斷功過。光環與掌聲只在一時,在代議政制失效的香港,更需要一個壯大成熟的政治聯盟與公民社會,長遠擴闊民眾的政治想像,讓堅定而持久的反抗,植根於生活尋常間。我們可以羨慕台灣的民主,但絕不輕言去請誰「踏在香港人的屍體上遠離中國」;亂世中可以學到的,將是更多。
回主題論壇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周澄/專欄作家 (香港)
前香港學聯秘書長,於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修畢全球能源與氣候政策碩士課程。曾於菲律賓倡議組織工作,先後任職記者與政策研究員,亦為報章雜誌撰寫專欄及評論,期間曾到馬來西亞砂拉越內陸採訪原住民反峇南水壩運動。既談政治,也寫文藝光影,文章見個人網誌:http://chowching.wordpress.com
轉寄好友
Forward
送出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
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