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478,654
2016
03
月號論壇主題
兩岸四地新世代如何看待台灣政治新局及兩岸關係
讓兩岸從真實中去彼此認識
賈選凝/文化評論者(香港)
記得1月大選前的最後幾天,因為要幫大陸媒體做採訪的關係,收到編輯的委婉授意,談這次選舉,要盡量低調、避免直擊,多用旁述,總之盡量把文章寫得看起來不太關注選舉就對了。這真是聽過最有趣的撰稿指令:明明繞不過台灣的選舉必須得談,卻又要盡量少談。大概這也能反映出面對民進黨上台而感到頭痛的北京心緒:無可奈何但又無法迴避。不過如果北京能跳脫出民進黨執政就如臨大敵的格局去看待兩岸關係,會發現這一次政黨輪替之後,兩岸其實擁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去重新面對彼此。
 
台灣長期透過國民黨了解中國
 
一直以來,國民黨扮演著中國在台灣的代理人角色,而台灣人對國民黨施政的所有反感,也都與國民黨和中國的親近綁在一起有關。很多台灣人是在透過國民黨這個中間媒介,去了解中國,而國民黨保守陳舊的形象本來就很難給兩岸關係加分,再加上執政八年以來層出不窮的缺失、不懂得如何與民眾溝通、也無法讓民眾享受到和大陸產業合作的紅利,這些弊端都間接加深了台灣人對大陸的抗拒,乃至因為對國民黨的不滿,而在情感上與大陸嫌隙更深。我聽過許多位深綠友人表達過相似看法:所謂「逢中必反」的潛台詞是「逢國民黨所代表的中必反」。換言之,很多台灣人不喜歡大陸,正是因為那是他們透過國民黨所看到的大陸。島內的經濟民生搞得一塌糊塗,再不斷用兩岸議題去動員民眾加深恐懼,這樣的國民黨所代表的對岸是讓人生厭的。能收服人心的從来都不是恐懼。恐懼只會導向更多疏離。
 
民進黨上台提供中共認識台灣的契機
 
所以從現實角度來說,國民黨不應該是大陸的唯一選項。而民進黨勝選所提供的恰恰是讓北京去直面台灣真實民意的契機。看上去越是複雜難解的問題,越需要用更多的坦誠去面對。從九合一國民黨潰敗開始,大陸方面大概也有所感受,這些年未能有效獲取到真實的台灣民意,特別是青年世代的最新想法。而大陸官方與民進黨有更多去影響彼此的機會,絕對利大於弊。蔡英文勝選後的感言中承諾未來處理兩岸關係會積極溝通。溝通對於兩岸關係而言,正是現階段最重要的事——真實的不被誤讀的訊息交互,才有建立政治互信的基礎。否則中國永遠覺得是在跟台灣進行良性產業合作、利潤也讓得足夠多,但台灣人感受到的卻是大陸財團要來吞噬本土中小企業走投無路的惶恐,而且跟大陸開放之後生活過得比原來還差。
 
如今,要怎樣和中國打交道以及如何振興島內經濟的難題交給了新政府,新政府同樣要應對紅色供應鏈,未來如果不引進陸資作為戰略夥伴,就可能會被大陸對手取代,而一旦引進,意識形態之爭又會出現。但民進黨執政對兩岸的未來而言,或許反而是福氣。從中國官方的角度來說,當新政府代表了臺灣的最新民意時,去與之展開更多合作可能,本身就會拉近和台灣灣民眾的距離。兩岸關係想要真正往前走,唯有去直面彼此的底限、發展需求和民意所向,從交鋒與磨合中去探索情感上的最大公約數,這遠比任何回避和揣測都行之有效。所以新政府上任所帶來的契機,是讓兩岸決策者都可以嘗試用智慧與誠意,去建立一種不需要「被代理」的、透明的、貼近民心認受的關係。
 
兩岸年輕人「不打不相識」
 
而官方的角度之外,兩岸關係在民間其實也在透過習慣了網絡語言的青年世代的彼此交流而發生變化。此前的「帝吧遠征攻佔台灣facebook粉絲頁」就是一個觀察這種變化的有趣場域。中國網民的「攻佔」一開始劍拔弩張,但最終卻也以「不打不相識」收場。「網路聖戰」經過發酵,最終卻無形中讓兩岸年輕網民從彼此攻擊變成了彼此發問、對話乃至交流。許多翻墻來到臉書的中國90後不只在臉書上留下了怒氣和謾罵,也在臉書建立了屬於他們自己的群組,而不少鄉民也加入了這些群組。於是你會發現,兩岸年輕人在有機會真正面對彼此去溝通時,關心的並不是什麼統獨,而是生活本身,是衣食住行、對岸的好吃的好玩的、自由行攻略、瑯琊榜、網絡潮語和表情包。
 
在網絡世界中,「大陸到底哪裡比較好玩?」、「大陸人上網時玩些什麼」遠比「大陸會不會武力攻台」更被台灣90後們所關心。很多會加入中國網民臉書群組中的台灣鄉民,其實在真實生活中從沒和大陸人打過交道,他們對大陸的理解和看法,來自國民黨來自民進黨、來自過往的教育來自網路,但都不是來自對岸的同齡人親口去講。所以關於大陸,他們有許多最簡單的、基本的、接近事實層面的好奇。疑問太多,歸根結底是因為不了解,也是因為很少有機會能直接地去面對和了解對方。
 
兩岸新世代透過真實生活來交流

 
兩岸的老人們談國共歷史情仇家恨,中年人們談經濟談生意談投資,而年輕世代相遇時會去談的,其實總會回到日常生活。因為只有生活是真實的,也只有生活的生猛與活潑,才能把成長背景完全不同的彼此,帶進同一個可以對話和溝通的語境之下。而從對方生活、居住的社會去激發互相瞭解的想望,也是最溫和、最能被彼此接受的開始。
 
因而兩岸關係在民間層面的推展,互相瞭解與溝通同樣是一切的前提。否則對岸的理所當然,可能只是台灣的聞所未聞。網絡時代的溝通便利讓兩岸網民有了更多戒除誤會的交流機會,所謂國民交流往往會從微小開始,當個體對個體的交流能夠實現,他們才有可能在生活中去影響更多身邊的人。臉書上的互通有無難以左右兩岸高層的決策,但卻至少能新世代少一點先入為主,多一點對於彼此的認識。願意去了解對方,是一切的開始,而了解到真實的對方,則會降低未來的溝通成本。因而兩岸網民的交流趨勢是可以持續關注的視角之一。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賈選凝/文化評論者(香港)
香港文化評論人、影評人、媒體工作者
香港藝術發展局「ADC藝評獎」冠軍(2013)
香港城市大學「城市文學創作獎2011」文化與藝術評論組 冠軍
《南方都市報》「華語電影傳媒大獎」評委
擅長文化評論、時評及雜文寫作
學歷:香港中文大學 理學碩士 (主修新媒體,2010)
北京電影學院 文學學士(主修影視文化與傳播,2009)
主要經歷:
專欄寫作
《亞洲週刊》「文化凝視」(文化評論)
《南方都市報》(影評)
《號外》(影評)
媒體寫作
香港《信報》都市情感專欄「心經」 2011.07-2011.11
香港《信報》短篇小說專欄「故事人生」 2012.01-2012.10
《南方都市報》「粵港早茶」
《信睿》雜誌
代表文章
《春嬌志明的中國想像》(《亞洲週刊》)
《當談論自由時,我們在談什麽》(《信睿》)
《那麼遠,這麼近——台灣文化在大陸》(財新《中國改革》)
《規訓之外 理想未滿──婁燁與「理想主義」的十年之戀》(城市文學獎獲獎評論)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