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479,871
2016
03
月號論壇主題
兩岸四地新世代如何看待台灣政治新局及兩岸關係
兩岸四地一直在「折騰」!年輕世代怎麼辦?
楊方儒/KNOWING新聞APP創辦人暨總編輯(台灣)
這幾年來,我一直在「折騰」。
 
折騰是大陸用語,就是搞得自己很忙很累的意思。很忙很累當然是自己選的,畢竟從北京到香港,廣州到台北,這都是自己選擇的路,沒有什麼好怨的。只是因為每年都在搬家與找房子,這幾年不僅對於這幾個城市的物價行情很了解,IKEA也成了最好的朋友。
 
北京四元橋、香港銅鑼灣、廣州東站旁的IKEA,我都逛了好多好多次。就算是沒有特別要買家具家飾,到了附近也會進去晃一下,吃點零食。搬家隨之產生的成本與費用,其實是很難以估算的,看房找房與中介打交道,也很容易讓人不耐煩,不在話下。
 
但我就是這樣一直飄著,一直折騰著!這也是兩岸三地交流的實際狀態。
 
今年以來,無論是台灣總統大選、香港旺角騷亂,還有大陸即將舉辦的兩會,以及明年秋天的十九大,看來是會一直折騰下去。
 
在台灣,上半年在「看守」中度過,下半年在「上手」中度過,政黨輪替一來又一往之間,整個社會與經濟發展,看來是不容樂觀,很容易被蹉跎的。
 
在香港,梁振英政權沒有人滿意,但在北京的支持下,「狼英」看來還是穩得很。畢竟雨傘革命鬧得全世界都關注,而他依然穩如泰山,難怪香港人自嘆對未來沒有信心。
 
在澳門,過去幾年當博奕產業統治全城、有紅利又有就業率時,誰會想到大陸打貪「間接」造成澳門經濟下滑?當年輕人都去賭場當荷官,誰想要繼續高等教育呢?這些都是澳門在五彩霓虹燈之下,隱隱竄動的暗流。
 
在中國,習近平權力高度集中,甚至連總理李克強都沒有太多聲音,這也是歷來領導班子罕見的狀態。無論今年美國總統大選結果如何,要說「習大大」是全世界最有權力的男人,肯定是越來越毋庸置疑。這也難怪大家都好奇十九大的接班安排,也就是誰能被強人習近平看得上眼?
 
在這樣折騰與動盪的狀態下,如馬英九總統所說,過去八年是兩岸自從分治以來「最穩定」的狀態,可能是「非常真實」的說法。將來無論是台北與北京的競合,又或者是北京對港澳的支配,乃至於台北與香港的相偎小確幸,都是不可能繼續穩定下去的。
 
當然,那些都是大人的事了!
 
對兩岸三地年輕世代來說,黃之鋒在香港準備籌組新政黨,台灣則有時代力量攫取了媒體目光,這些都是政治上的新局面,也是港台兩地年輕人,在被剝奪的經濟相對弱勢年代,反向投入政治圈創造新力量的展現。大陸年輕人,則在瘋移動互聯網風潮下的大眾創業與萬眾創新,一個又一個90後創業家成為新偶像,確實每個人都在夢想改變世界。
 
我自認還是年輕人,開始創業了一年。不過,最近創業的狀態,實在不是很愉快,每分每秒都有大大小小的問題等待我決策,每天每週都有太多不可預知的事情會發生,我都只能在夥伴與同事前裝作一派從容,其實心裡還是很驚慌。畢竟是第一次創業。
 
創業應該是折騰的顛峰。當個小公務員,穩定的大企業,或者像我自己過去是長期被豢養的記者,這些才是社會價值觀的正道,但真的是年輕人的舒適圈嗎?還是看似舒適其實卻不舒適呢?
 
我在香港待的那段時間,蘋果日報上斗大的標題:「洗碗工兩萬港幣月薪,找不到人!」或者是你也知道,澳洲的農場工人,月薪也在十萬台幣以上,這吸引了台灣乃至全球背包客投入。至於台灣天下雜誌、商業週刊,先前一直談論台灣年輕人到新加坡當餐廳服務生,拿最低階的工作簽證,是台灣「菲律賓化」的具體象徵。
 
台北確實太便利也太安逸也太舒服了,這在全球化下的競爭,肯定不是件好事。年輕人活在其實不是真正舒適的舒適圈中,走出去,成了所有專家與教授一致的建議。但其實這是很不負責任的,去哪個城市?適合我做什麼?能學到什麼?這些問題都不知道,進一步造成那些媒體眼中驚恐的「台勞」字眼。
 
我認為,台勞絕對不該是負面字眼,除非你是到海外創業、當老板,否則一般人絕大多數肯定都是被企業雇用的勞工,這與台灣勞基法的定義沒有差別。我很贊同日本作家松浦彌太郎所說,「只要找到自己對社會有益的方法,那怕再怎麼微不足道,那就是工作。」
 
所以無論是台勞與菲律賓化,都證明台灣年輕世代的被剝奪感,雖然在政治上已經有新的聲音出現,創業能量也正在累積中,但是因此困在台灣,絕對是錯誤的小確幸。在年輕的歲月中,一定要懂得「折騰」自己!
 
去矽谷做軟體,去倫敦做設計,去瑞士做旅館,去北京做廣告,去上海做行銷、去香港做財務,總有一個城市適合你,也總有一個工作適合你。
 
當然,年輕人去哪裡跟做什麼,肯定行前是要想清楚的。跟王建民、陳偉殷一樣去美國打棒球,肯定是大家鼓勵的!雖然我們台灣人一輩子很難打到NBA,但是台灣籃球國手林志傑、曾文鼎、李學林到大陸打CBA(註一),薪資、舞台、得到的掌聲也絕對比台灣的SBL(註二)來得好。
 
這些都是年輕人必須理解的全球競爭現實。如果你一直窩在SBL,一輩子就只有SBL水準!
 
我自己在兩岸三地帶團隊的經歷發現,台灣、香港、大陸二十世代、也就是我們稱做「90後」的年輕人,其實有著非常大的差異化。
 
台灣年輕人,當然已經有很多報導與分析文章著墨,但我認為,主要是「態度」問題。由於社會化較晚,導致年輕人「晚熟」的狀況,是我們在台灣20歲到30歲年輕人主要的問題,先不講買車、買房,不少人到了30歲還在各種職業的入門初階層次,甚至還在想著把握最後機會到澳洲打工度假。台灣年輕人確實有能力,但沒有對的舞台,尤其沒有放掉學生時代以來的做事態度與價值觀,確實很容易失落了。
 
香港年輕人,我認為主要是「深度」問題。香港的社會秩序與專業化分工,對下一代仍有很大的控制力。只不過,事事都有目的導向,願意「讀閒書」的年輕人很少,這也導致很難跟香港年輕人「聊」得起來!這對於需要深思考的工作,例如文創,是一大硬傷。
 
大陸同一時代的年輕菁英,確實比港台年輕人,要得天獨厚。請注意,我講的是菁英,有比例之分,所以不代表「所有的」年輕人。大陸的菁英,度過極其競爭的求學競爭階段,出社會後又容易踏上對的產業舞台,例如移動互聯網領域,自然很快就發光發熱,80後、 90後的創業偶像滿街跑!
 
大陸人的面貌當然非常多,年輕菁英只是表露出來的一部份而已。台灣人總是習慣用單一且簡單的觀點,去應對大陸社會的複雜性,自然會造成偏頗與歧視性觀念。

 
赫胥黎曾言:旅行就是去發現原來我們關於其他國家的觀點都是錯誤的。因此我更想對台灣大學生說,多去旅遊,看看跟你同齡的北京年輕人、上海年輕人、深圳年輕人、香港年輕人在做什麼吧!
 
編者註一:CBA為中國籃球聯賽。
編者註二:SBL全名為超級籃球籃賽,為台灣一半職業的籃球聯賽聯盟。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楊方儒/KNOWING新聞APP創辦人暨總編輯(台灣)
現任Knowing新聞APP創辦人暨總編輯。
畢業於英國Leicester大學MBA、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系新聞組。
曾任彭博商業週刊中文版執行副總編輯暨iBloomberg繁體版發行人、周末畫報財富版執行主編暨創意總監,是第一位橫跨大陸、香港、台灣的全職財經媒體人,管理兩岸三地團隊運作,並擁有跨國出版集團內部創業經驗。

2015年正式踏上移動互聯網創業路途,發表Knowing新聞APP,是台灣第一個原生移動媒體。

Knowing擁有台灣最年輕、90後的編輯團隊,希望撰寫新世代讀者最喜愛、最願意分享的熱門新聞,大規模採訪兩岸三地年輕世代意見領袖。相信年輕人會寫出年輕人會愛看的文章,特別是透過社群媒體的擴散力,將一篇篇Knowing好文章,以最快速度、最低成本、最高效率,被最多讀者看到!
Knowing期望成為台灣與全球繁體中文世界每一位讀者,智慧型手機的新聞資訊移動入口。請上App Store與Google Play搜尋「Knowing」免費下載!

email聯繫:jet@knowing.asia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