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583,579
2015
10
月號論壇主題
透視蔡英文兩岸及外交政策,預判民、共關係可能演變
蔡英文的兩岸政策恐是另一件“皇帝的新衣”
郭振家/中國勞動關係學院學者(大陸)
丹麥作家安徒生(Heinz Christian Andersen)在《皇帝的新衣》中,描述了一件並不存在的衣服,卻被許多不敢說真話的大臣和民眾,向皇帝恭賀為“最漂亮的衣服”,直到最後一個小孩才將這個謊言戳破。當下,蔡英文的兩岸政策,號稱要“維持現狀”,卻不去深入揭示,沒有大陸配合的兩岸政策是如何維持現狀的?沒有“九二共識”的政治“護駕”,兩岸之間又將是有何種共識的?兩岸是要繼續馬英九的促進交流的政策還是繼續陳水扁的不斷挑釁政策,疑慮重重,民眾等待著進一步的說明。但蔡英文並未去理會這樣的疑慮,蓋因近年來民進黨選舉策略的成功和國民黨執政的失敗,2016年上臺似乎已經是板上釘釘了。蔡英文的兩岸政策恰似另一件“皇帝的新衣”,根本不存在卻也不去道破,她借著“維持現狀”吸引了中間多數,又借著“台獨黨綱”安撫了激進少數,如意算盤當然是等到勝選後再親自說破也無妨了,那麼,臺灣社會真會如此容忍嗎?
 
民共戰略互信缺失
 
2012年,正值中國崛起、國際影響力不斷變大的時候,美國對華戰略展現了較大的調整,這也是所謂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的重要背景。當時,北京大學王緝思教授和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李侃如(Kenneth Lieberthal)聯合撰寫了題為“Addressing U.S.-China Strategic Distrust”,實際上是將中美之間的疑慮和不信任擺放到桌面上。中美之間哪怕有激烈的爭論也沒有關係,雙方總是有交流的機制和管道的存在,從而避免重大的戰略誤判。近幾日(9月22至25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這是一種解決問題的負責任的態度,中美有分歧並不可怕,重要的是管控分歧,然後才能共同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建設新型大國關係。

然而當下,大陸的共產黨與民進黨實在是分歧巨大。國民黨因為有深厚的歷史淵源,與共產黨爭吵過後,大家還是可以靜下心來談合作,因此,馬英九政府時期兩岸談成了三通、ECFA,海協會和海基會共談成了22項協議。這些協定都是在促進兩岸合作和交流,實際上也是為下一步化解政治分歧積聚良好氛圍。

然而,民進黨由於其有著“台獨”的歷史(“台獨”當然不是民進黨全部),很難想像,如果民進黨對於“台獨”不做任何切割,兩岸民共兩黨能夠坐下來心平氣地進行交流。大陸希望促成未來的統一,民進黨希望更進一步推動“台獨”,兩岸的底牌差著十萬八千里,大家都是心知肚明。但這樣的明白會導致另外一種不明白,大陸的溫和交流也會被戴上“促統”的帽子,例如卡式臺胞證的頒佈;而民進黨維護本黨的正常政策競爭也會被大陸譴責為“反中、反大陸”,例如,反服貿的太陽花運動其實訴求之一是反國民黨的“權貴化”。總而言之,先有立場後有判斷,最後會導致盡可能從己方的視角看待對方。歸根結底,是因為民共兩黨之間的“戰略互疑”(Strategic Distrust)是深深存在的。

但眼下,兩岸民共兩黨之間並沒有真正的溝通管道,更沒有定期黨際會晤來管控風險,寒冰深厚,如何消融?兩岸未來荊棘密佈,臺灣民眾又是否完全知曉?
 
雙方都認為對方誠意嚴重不足
 
蔡英文6月訪美,以“維持兩岸現狀”和“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下推動兩岸關係”似乎得到了美國的體認,但是在大陸看來這是非常誠意不足的。一方面,與美國達成共識意向實際上是從國際的視角來“將”大陸的“軍”。大陸長期的立場是反對任何國際勢力干涉兩岸發展。從美國“借勢”或者向美國“保證”,而不是直接面對大陸的疑問(是否回應“九二共識”),這在大陸看來,根本就是沒有誠意嘛。另一方面,雖然民進黨有著諸多的機會進行調整“台獨黨綱”,例如,在9月20日的全代會上,但該會議上“凍獨議題”被冷處理了,那麼,大陸就可以解讀為,民進黨還是那個民進黨,蔡英文難以超越陳水扁。

當然,民進黨也會抱怨大陸的誠意不足。不光是一些民進黨學者訪問大陸受阻的問題,還有“飛彈問題”、“國際空間問題”,大陸似乎政策並不靈活。另外,還有一些學者再三說到蔡英文已經回到了“中華民國憲政體制”,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了,(許信良近日就曾提到,蔡英文的政策主張比2012大選還“跨了很大一步”)。但大陸真的就沒有釋放善意嗎?柯文哲訪問上海參加“雙城論壇”,大陸公開表示了歡迎,實際上是大陸當然希望民進黨走出過去的桎梏、開拓新的“柯文哲模式”(瞭解與尊重“九二共識”),但這樣的誠意展示是被一些民進黨學者有意忽略了的。
 
大陸還會繼續任由臺灣把握主動權嗎?
   
臺灣民眾或許不太認同兩岸的主動權在臺灣一側,他們會舉出很多例子,諸如這麼多年大陸在國際舞臺上如何給臺灣設限啦等等,但實際上至少近三十年來的歷史現實確實是主動權在臺灣。

自從上個世紀70年代末以來,大陸希望有一個和平的環境促進經濟的發展,於是金門炮戰停止了,大陸向臺灣喊話,希望以和平的方式來實現統一。但當時的蔣經國並未積極回應,而是提出了三不政策,即“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這就是80年代兩岸關係的主要基調,直到後期臺灣開放了老兵回鄉探親才交流開始。90年代初期,李登輝主政下的臺灣通過了“國統綱領”,大陸馬上積極回應,於是就有了後來的“九二共識”和汪辜會談。但兩岸的好景隨著90年代末期李登輝“兩國論”的出臺戛然而止。陳水扁上臺之後在“台獨”道路上越走越遠,兩岸之間的敵對性也在不斷增加;馬英九上臺後,願意繼續“九二共識”,於是方有了兩岸經貿、文化、人員往來的加深,也有了三通和ECFA的簽署。到了2014年“太陽花”運動,服貿協議就躺在臺灣“立法院”了。大陸能說什麼?並沒有譴責什麼呀,只是對於兩岸交流的減速扼腕歎息啊。

    或許,臺灣已經完全適應了自己一方在兩岸關係中的主動性,但是,從現實主義視角,這是一點也不符合兩岸力量的此消彼長情況,大陸經濟已經成長為世界第二了,國際影響力日增,為什麼要聽任臺灣在兩岸政策上的搖擺呢?從自由主義視角,固然要兼顧臺灣人民求安定的心聲,但一直忽視大陸希望統一更廣闊的民意似乎也並不太好吧?所以,日後若大陸主動出臺一些政策,民進黨或者臺灣民眾應當有所預期,而不必完全驚詫。畢竟,這麼多年的任由臺灣在兩岸關係中把握主動,結果是支持“統一”或者支持“一中”的比率屢創新低,還有比這更爛的“牌面”嗎?大陸的調整或曰求變,也是對過往的對台政策的一種反省。
 
兩岸地動山搖也是一種未來可能
   
常常聽臺灣民進黨溫和派朋友說,兩岸應該繼續交流,培育基礎,才能逐漸讓臺灣民眾認同大陸。我想他的潛臺詞是,大陸不應該設置任何前提和限制。現在設置了,是大陸不自信的表現。那麼,大陸是否應該無底線地遷就臺灣呢?
實際上,大陸從第一代領導人高調宣揚非和平的統一方式,到第二代領導人的“一國兩制”,再到第三代領導人的“新三段論”,再到眼下的“九二共識”,已經在不斷地釋放善意。並且,當前國民黨的“一中各表”大陸其實也並不喜歡“各表”兩字,但也並沒有指責什麼。只要臺灣堅持“一中”,就可以確保兩岸和平穩定的架構,就可以繼續促進交流和合作的深化。這樣長期積累互信,當然最終有一天會“撤掉飛彈”和簽署和平協定的。

    但是,前提是“一中”,這是大陸不能退讓的底線,讓無可讓。如果沒有互信,交流就會互疑。如果沒有共識,雙方行為確實可能誤判。在民族大義面前,民進黨和共產黨不做朋友,就是敵人,難道還有第三個選項,叫作“陌生人”嗎?兩岸關係發展確實系於兩岸交流之基礎上,兩岸如果沒有互信,只有敵意,不光是雙邊關係會冷卻,一些已有協議也會凍結,人員往來將再次停止,更危險的確實就是“地動山搖”了。“地動山搖”在臺灣可能是一個不受歡迎的詞語,不受歡迎的程度可能等同於大陸看待“台獨”一詞了。這種可能的存在,不光是大陸為“台獨”劃定了一條線,也是大陸當下不得已的一種選項。臺灣問題就好比是抽絲剝繭的過程,絲抽得越多可能纏繞得也越來越多,再加上美國、日本等各種因素不斷地干擾,大陸為何不能快刀斬亂麻呢?常常聽到臺灣朋友“兩岸關係的處理需要更理性、更溫和”的呼聲,但其實,路就在蔡英文和民進黨的腳下,歷史的關鍵時刻,不容走錯。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郭振家/中國勞動關係學院學者(大陸)
郭振家,中國勞動關係學院學者、中國人民大學外交學博士後,主要研究是臺灣問題與中美關係、大國崛起戰略比較、政治學理論與實踐。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