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數
8,540,396
2015
05
月號論壇主題
國民黨如何面對2016總統大選
國民黨再起航須擺脫馬英九式“三宗罪”
郭振家/中國勞動關係學院學者(大陸)
 “九合一”選舉中國民黨的慘敗給未來兩岸關係增加了不小的變數。民進黨興高采烈地等著迎接“女總統”的到來,國民黨“大選”候選人則仍在難產,近來副主席洪秀柱的揚言參選只是徒增了悲壯的氣氛。臺灣兩黨情勢的一揚一抑也從某方面揭示2016年“總統”大選恐怕是要“變天”了。當前,國民黨內士氣仍然低落,雖然朱立倫“臨危受命”接任黨主席,但要想再次揚帆起航,須要對2008年以來馬英九領導下國民黨執政過程進行深刻反思,否則,毋言“逆風高飛”[1],就連走出當前低谷都比較困難。
    回顧過去,2008年馬蕭配以765.9萬張選票當選,得票率58.45%;2012年,馬英九以689萬票當選,得票亦有51.6%;然而,兩年後的2014年11月,在22個縣市長中國民黨籍參選人僅僅獲得了6席。國民黨遭到了慘敗的滑鐵盧,這是一次偶然還是一種必然?身為總統兼任黨主席的馬英九,對於此次失利是否有著重大的責任?“成也馬英九,敗也馬英九”,本文將回顧馬英九政治風格的“三宗罪”,並指出,國民黨只有擺脫這樣的政治“負資產”,或許才是成功轉型的第一步。
較為單一的領袖氣質,難以應對複雜局勢
馬英九是一個十分有特點的人物,或曰很有人格魅力。帥氣的外表、侃侃而談的英文、清廉的訴求、曾任“法務部”部長的履歷、臺灣民眾對陳水扁貪腐的痛恨等等,這一切促成了2008年的較高票數當選。政治清廉當然有好處,如果碰到像陳水扁一樣貪污腐敗的人物,則大賺特賺了;但若是對手也強調清廉自律,則需要在進一步的政治較量中展現更多的智慧。臺灣民主政治的本質是選舉,馬英九本應當先穩住國民黨的基本盤,然後再想方設法擴大中間選民的支持。然而,馬英九的諸多政策,在“全民總統”的名號下,不是為了壯大國民黨陣營,而是要堵上民進黨指責的嘴,(例如,陳水扁弊案迄今沒有完全審結而人已經保外就醫,就是屈服於民進黨結果),最終結果是原本大量投國民黨的票源發生了轉向。
馬英九的政治潔癖對其擔任臺北市長或許是剛剛好,然而,擔任“總統”則並不能完全應付臺灣政局的漩渦風暴。例如,在2014年3月“太陽花運動”期間,馬英九除了調子很高地喊話之外,可謂是“黔驢技窮”,此舉招致了國民黨內基本盤的不滿。此外,政治領導人應當有較高的包容度,譬如像三國時期的曹操一樣將多方面的人才收在麾下。然而,馬英九的政治氣質仿佛儒雅書生,其核心幕僚金溥聰、葉金川、高朗等均有學界背景,前行政院長江宜樺更一直是臺灣大學政治系知名教授,馬英九的“博士行政團隊”文氣很重,於是乎,不光是本土派的王金平受到排斥,就連國民黨內其他精英也不被接納。
優柔寡斷魄力不足,優勢也會被對手逆轉
馬英九最令筆者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在2007年2月13日,因在臺北市長任內“特別費”的使用被臺灣“高等法院檢察署”起訴,馬英九果斷辭去中國國民黨主席職務,並於同日正式宣佈參選2008年臺灣“大選”,此舉當時因其“有魄力”而被媒體紛紛點贊。但是,值此8年任期行將結束之際,一個“魄力不足”的評價,恐怕還是要送給馬先生。
馬英九的魄力不足在兩岸關係和島內政情方面均有表現。一方面,2008年挾“勝選”之勢,完成兩岸佈局是完全可以實現的。大家對於馬英九是否能夠推動兩岸和平協議的簽署從而青史留名一度抱有很高的期待。但馬英九的兩岸政策由於顧忌到民進黨的反對,最終主要是局限在了經貿領域以及黨對黨的交流。經貿領域從”大三通“到ECFA的簽署,大陸展現了超前的優惠,馬英九則將這些優惠悉數收歸囊中,終不願踏上大陸展開交流。另一方面,在臺灣政治中,一個奇怪的現象是藍營一分為三。馬英九作為國民黨的黨魁,本有充分的資源去推動藍營走向統一整合,然而,馬英九不僅未能完成整合(或曰從來就沒有整合的計畫),還在2014年將與王金平的矛盾公開化。不知是否是希望再激發出一個“第四黨”?在3月的“太陽花運動”中,立法院被佔領,學生肆無忌憚,法治不彰,馬英九在整個過程中的表現只能用平庸來形容,國民黨大大失分,大抵已經給年底的“九合一”的敗北提前下了注腳。
戰略眼光缺乏,一再貽誤兩岸最佳談判時機
隨著中國大陸的崛起,臺灣問題在中國外交中的權重逐漸降低,中美之間更多談論的是新型大國關係、東亞秩序、貿易和金融問題、反恐、氣候問題、全球治理等等,完全不是剛步入新世紀之時最關切臺灣問題了。當然,兩岸力量的對比也在發生傾斜,大陸從2001年剛剛加入世貿組織GDP世界排名第六到2010年超越日本成為第二,對臺讓利不再是一句空話。在近年習近平主政下,不論是國內深化體制改革和反腐敗“打虎滅蠅”,還是外交領域周邊佈局“一帶一路”、“亞投行”,中國大陸更顯自信和成熟。而臺灣在世界範圍經濟衰退的背景下整體經濟形勢難言起色。
中國大陸的發展對臺灣意味著機遇,但這樣的機遇並不是永遠存在的。馬英九本來可以在次貸危機以來中美經濟相互扶持的時刻,更加積極主動地推動兩岸交流,並且可以借著經貿強化來推動政治交流。但馬英九對於大陸的研判,或許只是從國民黨在臺灣政權的穩固出發,甚至只是從其本人的穩固執政出發,其兩岸政策,既缺乏動態的前瞻性,又缺乏敏銳的洞察力,馬英九主政下的臺灣,既想在美國主導的TPP分一杯羹,又不願放棄亞投行的創始國地位,羞羞答答,往往到最後貽誤最佳時機。因此說,在最佳的時機與大陸談判爭取臺灣最大的利益,是國民黨領導人應當思考的要點。2014年11月,臺灣“九合一”選舉之前中韓自貿區結束實質性談判,真正關心臺灣未來的戰略家不知作何感想?
總之,雖然馬英九一再喊著勵精圖治,但是在其任期時期國民黨的支持率還是呈現出了下降趨勢。馬英九個性中優柔寡斷、其行事方式瞻前顧後、面對與大陸交往又始終看著民進黨臉色,使其不僅在島內失去了支持,而且,也錯失了一次次與大陸強化政治互信的機會。歷史,對於馬英九,會怎樣評說?
 
[1] 2012年馬英九參加辯論用語。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郭振家/中國勞動關係學院學者(大陸)
郭振家,中國勞動關係學院學者、中國人民大學外交學博士後,主要研究是臺灣問題與中美關係、大國崛起戰略比較、政治學理論與實踐。
轉寄好友
Forward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