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期數
瀏覽人數
8,576,948
設為首頁
帳號
密碼
登入
2015
年
02&03
月號論壇主題
從查理周刊事件看人類文明衝突
期數選單
從宗教對撞、文化衝突、霸權擴張到文明燦爛
林健煉/資深媒體人(台灣)
回上一頁
查理事件,西方強調新聞自由,中東重視宗教神聖
1
月
11
日,巴黎
150
萬民眾舉行抗議遊行,最亮眼的是,手挽手肩並肩走在最前頭的竟係法國總統、德國總理、英國首相、以色列總理和巴勒斯坦總統等
44
國領袖;全法至少
370
萬民眾同時分別舉行為聲援「 查里周刊」的反恐示威,寫下歷史珍貴的一頁;全球反恐大當家的美國總統歐巴馬,缺席這項「我是查理
」的歷史盛會,飽受抨擊。
法國政治嘲諷雜誌「 查里周刊」因封面刊登揶揄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漫畫,元月
7
日總部遭兩名身穿「聖戰服」蒙面男子持
AK47
自動步槍與火箭榴彈炮亂槍掃射,包括發行人、總編輯、漫畫家、記者與警察等
12
人遇害,
24
人輕重傷;這是法國自
1961
年火車爆炸案以來,恐攻最嚴重的一次,案發後近
9
萬軍警投入緝捕,巴黎反恐警戒提升至最高層級,全國停課。
1
月
14
日,查理周刊再次刊登諷刺穆罕默德漫畫,這次抗議的則是中東與北非等近
10
國,尼日示威者還燒毀
8
座基督教堂,至少
10
人喪生;突顯出東西方的價值衝突。
「查理 事件」,西方世界關注的是恐怖主義與新聞自由,伊斯蘭國家在乎的則是宗教神聖;進一步而言,外交領域重視的是霸權主義,經濟學者看待的是資源分配,政治學界相信是社會矛盾;更深層的來說,文史專家認為是歷史遺緒,宗教人士觀點是教義碰撞。
現今全球
70
億人口中,
15
億多的穆斯林約佔
22.5%
,人數僅次於包括東正教、英國國教和新教等泛基督教的
20
多億
(33%)
,成為世界第二大宗教;兩大宗教的對立,終究非世界之福。
1950
年穆斯林信徒才
2
億,佔當時世界人口
8%
;短短一甲子卻暴增
7.5
倍,甚至超越純正天主教徒的
17.4%
,成為世上增長最快的宗教;這除了得力歐洲穆斯林出生率為非穆斯林的三倍,另方面是在傳統穆斯林國家中,其他宗教大都遭排擠迫害,但伊斯蘭教卻在高度宗教自由的其他國家大肆擴張。
以色列研究推估,歐洲主要國家包括俄羅斯在内,到
2050
年人口
50%
都將是穆斯林;單 英、法、德三國,現今穆斯林人口總合即超過一千多萬,宗教若未能大和解,歐洲內部穩定堪憂。
十字軍東征歷史遺緒,化不開千百年來的宗教積怨
傳統伊斯蘭世界與西方國家的衝突,歷史可遠溯至
1096~1291
年的「
十字軍東征」,這場由羅馬天主教教宗御准,西歐封建領主和騎士對他們認為是異教徒之地中海東岸國家發動的宗教戰爭,持續近
200
年;十字軍雖以捍衛宗教、解放聖地為口號,實際上卻是以政治、社會及經濟等目的為主,這群以騎士為中樞的軍隊組織鬆散、缺乏軍紀、作戰時幾乎沒統一指揮號令者,所到之處劫掠、偷盜,不時遍地焦土,無論是對猶太人、東方基督教徒和穆斯林都帶來深重災難;而十餘次大小軍事動員也使西歐各國人民損失慘重,幾十萬十字軍陣亡,然教廷和封建主卻獲取大量財富,最終則導致日後東方伊斯蘭世界與西方基督教世界數百年來的仇恨及對立。
二戰前後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區的移民與復國,由於西方列強和聯合國處理分治缺乏遠見,造成以色列與周邊阿拉伯國家的衝突,引爆中東各國民族主義的空前崛起,諸多國家領導人則藉反猶太運動加強權力的掌控與財富的搜括;五次中東戰爭的爆發,更加深各國穆斯林對以色列及歐美國家的敵視。
不幸隨著全球能源的高度需求,進一步讓盛產石油的中東成了火藥庫,除了以阿戰爭不斷燃燒,阿拉伯國家內部也兵燹四起,高度介入中東的美國,既與西歐國家矛盾叢生,同時也成了各國穆斯林的公敵,
911
事件後出兵阿富汗及伊拉克,更深化雙方的仇恨。
西歐國家不全然支持美國的外交政策,他們在乎的是人權與言論自由;然而舉目所見的穆斯林,卻在生活習俗、宗教信仰之價值觀,與當地民眾存在著難以跨越的鴻溝;中國、印度及一些開發中國家經濟崛起後,國際財富重分配,長期財政支付龐大社會福利的歐洲,經濟陷入困頓,年輕世代工作機會喪失,加上全球貿易自由化又讓貧富差距擴大,格格不入的伊斯蘭教與穆斯林最後就成了不景氣下的代罪羔羊,極端穆斯林因而到處萌芽反制。
事實上,西歐仇視伊斯蘭教與穆斯林非自今始,
2011
年
11
月
2
日「 查里周刊」即曾因揶揄穆罕默德遭汽油彈襲擊,之前
2005
至
2006
年間丹麥銷量最大的「日德蘭郵報
」也曾刊載諷刺穆罕默德的
12
幅漫畫,引起伊斯蘭世界的強烈不滿及恐怖威脅。丹麥政府雖譴責這類行為,但也指出這是該國的幽默特質,並強調捍衛民主與言論自由;隨後部分歐美報章跟進轉載,引起不少外交風波。
更早的宗教糾葛則是印度裔的英國作家魯西迪
1989
年出版責罵伊斯蘭教不公的《魔鬼詩篇》,遭致伊朗精神領袖柯梅尼下達追殺令,英國在與伊朗交涉失敗後,宣布與伊朗斷交。
一部古蘭經,不同教義詮釋,成教內教外衝突根源
崇尚宗教自由的歐美國家,很少以偏見岐視其他宗教,西方世界對伊斯蘭教的敵視,除了歷史遺緒及穆斯林與其他宗教生活上的格格不入,最主要來自對伊斯蘭教「 古蘭經」
(
民國時代稱可蘭經
)
經文認知的差異,即使伊斯蘭不同教派,甚或相同教派,對「 古蘭經」都存在難以化解的分岐。
這部
30
卷
114
章
6236
節之伊斯蘭教的最高經典,不僅是唯一宗教教示,也是社會的最高法則。
「 古蘭經」原是由穆罕默德在世時諭訓,他將宣稱領受上帝啟示的感受委由弟子們背誦並書寫在樹葉、石片和獸皮上保存。後來第一任哈里發下令蒐集這些斷簡殘篇;第三任哈里發則重新蒐集並統一為定本。
古蘭經某些部分被認為缺乏邏輯性,且不少重複,某些篇名在各地也非一致,因而自開教以來,教義爭論始終不休,同時有
80
種不同誦讀法。
因其是以古典阿拉伯語寫成,大部分非阿拉伯人之信徒常對經義毫無頭緒,無法體會早期所要表達的究竟,什葉派、蘇菲派及遜尼派對於古蘭經的詮釋也不盡相同,一旦時局動盪,穆斯林兄弟間的殺伐,尤甚於外教。
穆斯林相信古蘭經與聖經有很多相似之處是因這些經典都有相同的啟示來源,但穆斯林認為真主以最終的完美啟示
~
「 古蘭經」替代了猶太教或泛天主教經典。
西方的一些穆斯林主張與基督徒展開廣泛交流,以理解不同經典間為何存在差異。不過許多猶太人與基督徒以聖經考古學的紀錄駁斥這種說法,他們認為古蘭經同聖經有頗多相似之處是因古蘭經抄襲聖經,而非來自於主的啟示。
有些批評家認為 古蘭經某些章節就歷史背景及文字敘述而言,無論穆罕默德是否在世,都允許對不信者發動戰爭,他們認為 古蘭經的教義讓穆斯林好戰;穆斯林則反駁這些批評斷章取義,他們強調 古蘭經嚴禁暴力,只有在自衛時武力才被允許。
另方面,「 古蘭經」對女性態度也是重大爭論議題;穆斯林認為伊斯蘭教相較於歐洲國家,更早提升女性地位,古蘭經在某些方面解放了女性,例如主張男人娶妻應贈送聘禮,即便離婚也不可取回;另外離婚時男人要付給女方贍養費,而且反對強迫女子賣淫。
任何宗教要能促進人類和平與幸福,方具存在意義
然而依現代教外人士的觀點,伊斯蘭教在某些方面對女性不公。例如古蘭經說男性的權利比女性高一級,女性在法庭的作證效力只有男人的一半。但穆斯林認為,這在伊斯蘭教草創時代事實上是解放女性,他們認為真主造化女性,使女性負擔較少的社會責任,男人則負比較多,理當享受較多權利,況且在伊斯蘭社會男人要養女人。另外古蘭經也提及妻子若總是不聽話,丈夫可以毆打;穆斯林對此反駁說,其實那已經是不得已的。再如穆罕默德不鼓勵女性從政、說地獄裡大部分都是暴君和婦女、規定女性外出一晝夜以上要有親屬陪同。
除了女性的權利義務問題,教外人士常指控「 古蘭經」對天堂的描寫過於情色,且描述的天堂似乎是專為男人設計,總是不斷強調天堂裡有純潔的配偶,特別是第
55
章「至仁主章」對天堂的處女有相當生動的描寫。
少數非穆斯林學者對此進行駁斥:「 古蘭經」中沒有西方描述的所謂「殉教者(
shahid
)會在天堂得到
72
個處女」;也沒有所謂「處女」一詞,純係西方在後來的英譯版本中錯誤解釋。
佛教講求內省自修與慈悲,泛天主教聖經不斷衍化亦包含不同時代教義,二戰後更轉向人權博愛;處在快速變動的科技時代,
1400
年前游牧時代的伊斯蘭教,實應重新詮釋古蘭經教義,以符合地球村時代的情境,全球各大宗教領袖也應召開高峰論壇進行大和解,並開示宗教間的相互尊重與包容。
天主教宗方濟各在
1
月中結束佛教國家斯里蘭卡訪問,前往天主教國家菲律賓途中與機上記者談論「 查里周刊」悲劇時表示,「贊成言論自由,但言論自由是有限度的,不能挑釁,不能侮辱別人的信仰,也不能取笑他人的信仰。」不過他也強調,「任何以神的名義所進行的殺戮都是離經叛道的行為,宗教永遠不能合理化任何暴力行為。」彰顯出他的睿智。
伊斯蘭教曾創造輝煌的伊斯蘭文明,歐洲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後進入黑暗時期,然十字軍運動帶回大量東方進步文明,導致無數農奴解除依附關係,成為自由平民,加速了西歐手工業、商業的發展,係促成文藝復興與近世中產階級商業文明的重要起因,塑造出近代強盛的歐洲。
印度佛教被伊斯蘭教武力摧毀,卻在亞洲國家萌芽,特別是在當時佔世界人口
1/3
的中國落地生根,除了長期間成為世界最大宗教,更創造出輝煌的中華佛教文明。
任何政權、朝代皆有其極限,唯有宗教永續發展;而宗教要能促進和平幸福,其存在方有意義,也才能讓人類文明燦爛,再多的宗教恐怖主義,只不過倒行逆施,無法阻擋時代巨輪的前進。
回主題論壇
作者簡介
Author Intro
林健煉/資深媒體人(台灣)
台灣大學法學院商研所企經班結業(企業經理班~EMBA前身)。
曾任:21世紀出版社總編輯、財訊雜誌創辦總編輯、自由時報總編輯、副社長、台灣電視台監察人、東森電視台董事、民眾日報發行人、東森媒體集團副秘書長、新新聞周刊社長兼總編輯。
轉寄好友
Forward
送出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我們誠心歡迎更多的筆陣一起來為兩岸三地的議題發聲
本次更新時間:
2015年1月26日